解放碑|变的是高度,不变的是信念

2022-01-14

微信图片_20220223175016.jpg   

       重庆解放碑,作为重庆最为繁华的地点之一,是众多来渝旅游打卡的首选之地,如今的解放碑繁华不已、灯火辉煌。但是在70余年前,解放碑这三个字的背后,是无数山城老百姓的血泪史,是一段不亚于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回忆。


       把时间拨回1937年,继上海、南京、武汉相继被日军占领后,“国民政府”顺着长江败退至重庆。山城重庆作为陪都,成为当时政治、军事、文化的中心。重庆的军工企业也成了那时为前线输送弹药的重要后方补给,很多兵工厂直到半个世纪以后还能在延续的历史中找到它们的影子。


       为逼迫“国民政府”投降,日本开始了长达6年的“重庆大轰炸”。亲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,并不会为自己得以苟活而庆幸,他们余生的记忆,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对亲人逝去的思念。从1938年到1943年,轰炸了整整6年10个月,日军空袭重庆共达218次,出动飞机9513架次,投弹21593枚,炸毁房屋37182栋,炸死炸伤2万5千多人。日军在此期间还相继制造了五·三、五·四大轰炸、八·一九大轰炸、六·五隧道惨案,更是死伤无数。几乎大半个重庆城都被炸成了一片废墟,在最黑暗的日子里,防空警报连响7天,大火连烧三日不灭,整个重庆变成了人间炼狱。


      1939年3月11日,“国民政府”颁布《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》,号召全国人民负起抗战建国的使命,积极投身抗战。5月1日,重庆各界群众齐聚渝中区举行誓师大会,决定在城中心建一座鼓舞山城人民士气、弘扬民族精神的丰碑。但日寇的轰炸仍每天都在按时进行,修了炸、炸了修。这座碑修了一年多才完工。


       1941年12月30日,重庆市渝中区都邮街与小梁子的十字路口,一座高大的碑形碉楼被建了起来。它建在这片废墟中最深的一个弹坑之上,八角形底座,木料为柱,钉上木板条,做成夹壁墙,抹上水泥砂浆,刷成黑色,顶端有旗杆,飘的是国旗。整个碉楼虽采用木质结构,比较简陋,里面也空荡荡的,但从外面看,却十分庄重。整个碉楼共五层,高七丈七尺,寓意七七抗战,旨在激发全民族的抗战决心,树立坚决抗战的精神丰碑。它的名字叫“精神堡垒”。


R-C.jpg


       日寇于来年对“精神堡垒”进行了狂轰滥炸,想着彻底摧毁中国人民的信念。但是日军搞错了一件事,那就是山城人民千年来已经刻在基因里的坚韧是炸不掉的。1940年前后,中国的数个大城市都已沦陷,可以说重庆是当时的最后一道防线,它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的命脉。若重庆城破,中华民族可能真就退无可退了。然而我们抗住了,拿命抗的。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,重庆共计为前线输送了96万名战士,有确切牺牲记录的1297人,负伤的战士高达913401人,这也使重庆成为同伦敦和莫斯科齐名的二战英雄城市。


       到抗战胜利,1946年重庆市政府决定在“精神堡垒”的基础上建立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以纪念抗战胜利,也为了告慰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亡魂。


       1949年11月30号,重庆解放,决定对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进行改建,当时的西南军政委员刘伯承亲笔题字,此碑正式改名为“人民解放纪念碑”,简称解放碑。


       作为重庆的“精神丰碑”,解放碑很神圣。在1974年以前,重庆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——解放碑周边的建筑物高度,都不能高过它。直至三八商店(重庆百货商店前身)改造完工,超过解放碑10多米。解放碑街区的历史从这一刻翻开了新的篇章,“规则”破除后,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,现在眺望渝中半岛,这里已满是摩天大楼,成为重庆最为繁华的地方之一。


R-C (1).jpg


      如今的解放碑,在一栋栋高楼包围下,不再显得“高大”,但其精神伟岸依旧。

分享
限时免费
立即开启线上经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