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城步道|行千米山路,看百年重庆

2022-01-14

微信图片_20220224161406.jpg


       重庆是山城,山城步道是只能步行的城市小道。与多数城市的小街巷不同,山城步道有很多的上下坡的台阶,也就是当地人说的“梯坎”。

       最典型的就是重庆第三步道。地处渝中半岛南向坡面,由北向南,依次经过市中山医院(原国民党政府立法、司法院)、抗建堂、菩提金刚塔、法国仁爱堂旧址、悬空栈道等,全长1748米。

       行走在步道间,能看到许许多多关于老重庆的图片,其中绕不过的便是是棒棒的故事......


微信图片_20220224160947.jpg


       1890年重庆开埠前,物资要从长江水路抵重庆再转入西南内陆,这中间的卸货装载皆靠人力。开埠后,来往的轮渡以及通商加大了贸易量,重庆城市规模开始扩大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,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强。在这种情况下,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迫进入城市,干起劳力。重庆的特殊地形造成其不便凿井的劣势,离了沿江,城中生活用水仍然紧缺。于是便有了棒棒的雏形——挑水夫。鼎盛时期挑水工的人数可以达到两万之多,甚至形成了局、号等行帮组织。后随着重庆上半城自来水管网日益完善,挑水工的规模开始缩小。


微信图片_20220224161022.jpg


       1931年抗战爆发,重庆成为战时陪都,城市得到了规模更大的发展。沿海的工商业态内迁,引发农民二次进城热潮。彼时,街头巷尾提着扁担的力夫随处可见,挑水、提货、抬滑竿,靠着力气求活路。在宜昌大撤退转运物资到重庆的过程中,也正是这些力夫用最原始的挑担运输,完成了民族文化在战火中得以延续的惊人壮举。重庆力夫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勤劳坚韧的一种符号。

       解放后,地位低下的力夫翻身成了劳动最光荣的工人阶级。重庆交通落后,生产力低,汽车更是少,对于劳动力需求依旧迫切。也正是由这些搬运工人,一件一件肩挑背扛地把重型物资送上码头,重庆才得以成为工业基地城市。

       改革开放后第三次进城热潮,体力劳动仍然是最直接的谋生方式。特别是经济发展后,朝天门作为西南大型的小商品集散中心,大量的劳动力在此聚集。这个时候“棒棒”正式成型,其巨大的规模,被重庆人亲切的称为“棒棒军”。

       城市在发展,棒棒会消失,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,未来都会高楼林立。但越是天翻地覆的变化,越是留存了他们的印记,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肉。

       再向前走,还有众多反映老重庆生活的历史相片:

微信图片_20220224161211.jpg

微信图片_20220224161221.jpg


微信图片_20220224161037.jpg


微信图片_20220224161100.jpg


微信图片_20220224161052.jpg



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限时免费
立即开启线上经营